如何远离地中海贫血?研究地贫30+年的专家总结了这些关键知识,一定要牢记!
编者按
地中海贫血是我国南方地区最常见、危害最大的单基因遗传病,据2015年《中国地中海贫血蓝皮书》数据显示,在全球约有3.5亿人群为地贫基因携带者,在中国就有3000万人,尤以广东 (16.8%)、广西 (24%)、海南 (15.1%) 地贫基因携带率较高。为了提高公众对地贫的广泛关注和普遍认知、增强地贫防控意识、鼓励地贫患者及其家属与疾病积极斗争,国际地中海贫血联合会 (Thalassaemia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于1994年设立世界地中海贫血日,目前已得到全球60多个国家200多个地贫相关机构和成员的积极支持和参与。
在2020年第27个世界地贫日,华大基因倾情打造“一切为了孩子-关注地贫篇”在线科普直播课程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回看),邀请到南方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医学遗传学教研室的徐湘民教授、华大基因首席产品官彭智宇先生和华基金管委会主任项飞先生共同探讨地贫防控科普知识,旨在帮助更多地贫家庭重拾生活的希望,生育健康宝宝,同时呼吁社会各界更加关注、关爱地贫群体。
地区分布特征明显,
“地贫”不止是贫血这么简单!
地中海贫血在全球范围内具有明显的地域分布特征,主要分布在热带与亚热带赤道地区。由于该疾病最早发现于地中海区域,因此被称为地中海贫血。在我国,地中海贫血的地域分布差异也十分显著,主要在南方的两广地区、云贵川、江西、福建、台湾等地的人群中发现有较高的携带率。
徐湘民教授表示,谈到地域分布,地中海贫血与疟疾还有一段不得不说的纠葛。根据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地贫与疟疾的高发地区分布高度重叠。疟疾的感染环境使人群发生地贫基因变异,从而产生抵抗疟疾的能力,但在人类战胜疟疾之后,却不得不面对更为严峻的地贫的问题。
贫血是指血液中红细胞数量或血红蛋白含量减少,而地中海贫血作为一种遗传性溶血性贫血病,远不止贫血这么简单。血红蛋白是红细胞内运输氧气的载体,其正常结构为1对α类珠蛋白链和1对β类珠蛋白链所组成的四聚体。由于基因缺陷,血红蛋白中一种或多种珠蛋白链合成缺失或不足,则可导致遗传性溶血性贫血发生。地中海贫血最常见的类型为α-地中海贫血和β-地中海贫血,全世界不同地区人种地中海贫血的发病机制较为纷杂。
地中海贫血科普视频
常规治疗需谨慎,
HLA配型是“地贫”治愈的关键
地中海贫血根据临床表现分为无症状、轻型、中间型及重型4种类型。临床上轻型患者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或症状轻微,中间型患者除了常见的贫血症状如头晕、乏力之外,还常出现不同程度的黄疸及肝脾肿大,重型患者除上述症状外还存在发育不良等异常临床表现。目前地中海贫血的治疗根据疾病的不同型别主要分为3种:长期规范的输血和去铁治疗、造血干细胞移植以及基因治疗,目前基因治疗已经进入到临床试验阶段,距离临床应用不再遥远。
传统的观念中,大多数人普遍认为缺什么就补什么,例如贫血可通过进食血制品或营养品来补血。对此,徐湘民教授强调,地中海贫血与其他类型的贫血不同,该病由父母遗传导致,通过食补或补充铁元素等方法干预不但没有益处,还可能适得其反。由于治疗重症地贫本身需要长期规范输血,而长期反复输血会导致胃肠道对铁吸收增加出现铁过量的情况,因此,地贫患者不仅不需要补铁,反而去铁治疗是其常规治疗中的关键。临床中对于连续输血半年以上的地贫患者必须给予去铁治疗,以避免铁元素在血液及内脏沉积,导致内脏纤维化。
造血干细胞移植是目前根治重型地贫的主要方法,也是一项较为成熟的技术,但是在移植之前须先进行HLA (人类白细胞抗原) 配型。由于HLA的复杂性,其配型非常难,仅在兄妹之间以及地贫患者亲属之间完全匹配的概率较高。但即便如此,重型地贫的患者要成功找到相配的HLA仍然是一个十分艰难曲折的过程。
项飞先生提到,进行HLA配型需要一定的花费,一些家庭在配型成功之前就已经停止了寻找供源的脚步,因为数次的检测都没有合适的供体使他们逐渐丧失信心。为减轻重症地贫家庭的负担,2016年华大基因联合华基金宣布永久免费为中国重症地贫患家庭提供高分辨HLA配型,希望对那些丧失治愈希望的家庭,能够帮助他们在治疗地贫前进道路上的迈出一小步,给予他们更多信心面对后续的手术、进舱、免疫系统清零、移植准备、术后康复等治疗过程。
健康夫妇也有生育地贫患儿的风险,
婚前孕前筛查需重视
相关数据显示,大众对地贫知识的知晓度和参与率较低,95.4%的父母并不了解地中海贫血的疾病风险、预防与治疗措施。在本次直播课程开始前,华大基因就《健康父母就一定不会生地贫宝宝吗?》问题进行了网络调研,结果显示,24.31%的人认为不会,5.31%的人不知道,70.31%的人认为有可能。约1/4的网友认为健康父母不会生出地贫宝宝。
对于该问题,徐湘民教授表示,在地贫高发地区,如果父母双方都是地贫基因携带者,那就存在生育地贫儿的风险,并且由于基因缺陷不同,每一种类型导致的疾病后果也有所差异。总体来说,他们的子女有25%几率可能是地贫患者,50%几率可能是地贫基因携带者,另有25%几率属于正常。彭智宇先生也补充道,在我国广东、广西等地贫高发地区,一些地贫家庭两次生育均为重症地贫儿,这也证明了这样的家庭每次生育都有1/4的几率生育重症地贫儿。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遗传模式图
地贫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基因遗传病,多数人都是携带者因而没有任何临床症状,多在同时携带相同致病基因的两个人生育了发病的子代时才被发现,因此,如果在婚前、孕前接受正规的地贫筛查那么该病是可防可控的。
徐湘民教授举例道,在地贫高发的地中海沿岸国家,以塞浦路斯为例,从上世纪70年代初便开始了地中海贫血的人群筛查防控计划。他们将人群中携带了相同致病基因的夫妇筛查出来,告知他们可能生育地贫患儿的风险,并对他们提供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有效地控制了当地地贫的发生率。
目前由国家卫健委牵头,南方10余省市也在陆续开展地贫防控计划。现有数据显示,我国在地贫防控方面采取的措施成效明显,患者数量逐年下降。我国广西壮族自治区自2010年开始启动大规模的地贫筛查防控计划,随着防控项目的推进、广西民众的重视与参与,以血红蛋白Bart's水肿胎儿综合征 (重型α-地中海贫血) 为例,其发生率降幅明显,地贫防控成效显著。
随着基因检测技术与试管婴儿技术的不断发展,地贫防治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出现,极大地改善了检测效能,而胚胎植入前遗传学筛查的应用,使双方都为地贫基因携带者的父母也能拥有生育健康子代的机会。
彭智宇先生表示,如果是一个已生育过重症地贫患儿的家庭,可以通过第三代试管婴儿技术 (PGT) 筛选出正常的、HLA配型与前一位患儿相匹配的胚胎,移植后成功妊娠。顺利分娩后,健康的新生儿既不携带地贫致病基因也可以与家庭已出生地贫患儿进行HLA配型,将来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该技术为已生育过地贫患儿的家庭带来了更多希望,使他们不仅能够生育健康宝宝,还能为地贫患儿带来治愈的契机。
拒绝疾病歧视,携带地贫基因 ≠传染病
疾病歧视是指针对某一特殊社会群体的不公平、不合理、排斥性的社会行为或制度安排,这种歧视在精神疾病、HIV病毒携带者、乙肝病毒携带者等人群较为严重。“中国基因歧视第一案”发生自2009年,三名考生因体检报告为“地贫基因携带者”而被拒录,为此向招录单位提起上诉。
徐湘民教授认为,“中国基因歧视第一案”暴露了大众对地中海贫血疾病的认知不足。在我国南方地区,如广东省这样的人口大省中约有1/6的人口为地贫基因携带者,而这上千万的人口均有正常工作的权利。与在特定条件下具一定传染几率的HIV、乙肝病毒携带者不同,地贫基因携带者只是隐性致病基因的杂合子,本身不发病也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仅是有可能以亲子遗传形式,将地贫基因传递给后代。
世界上有许多名人也是地贫基因携带者,包括网球明星桑普拉斯、足球明星齐达内等,他们虽然是地贫基因携带者,但仍然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创造出了一片天地。因此,应消除类似的“疾病歧视”,给予地贫患者或携带者更多的支持和人文关怀,他们同样能在各行领域有所造就。
推荐阅读
直播回顾请点击文末「阅读原文」